品牌使用的九條策略(二)
五、分類統一品牌策略;
所謂分類統一品牌策略,是指企業經營的各項產品市場占有率雖然相對較穩定,但是產品品類差別較大或是跨行業時,原有品牌定位及屬性不宜作延伸時,企業往往把經營的產品按類別、屬性分為幾個大的類別,然后冠之以幾個統一的品牌。假設某公司產品線寬度為擁有四條生產線,但按產品線分主要有“雪龍”冰箱、“飛龍”地產、“美博士”化妝品等行業,由于各行業差別較大,任何一品牌均不宜延伸至其它行業。分類統一品牌策略的優勢是避免了產品線過寬使用統一品牌而帶來的品牌屬性及概念的模糊,且避免了一品一牌策略帶來的品牌過多,營銷及傳播費用無法整合的缺點。分類統一品牌策略無明顯的劣勢,但是相對統一品牌策略而言,如果目標市場利潤低,企業營銷成本又高的話,分類統一品牌策略略顯營銷傳播費用分散,無法起到整合的效果。因此,如果企業要實施分類統一品牌策略,應考慮行業差別較大,現有品牌不宜延伸的領域。
六、貼牌策略;
所謂貼牌策略,是指某企業生產的產品冠之以其它企業的產品品牌。貼牌策略本質上一種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如體育用品業第一品牌耐克,所有產品均為貼牌產品,耐克公司只負責營銷。全國家電連鎖國美電器也貼牌“國美”小家電。國內家電業巨頭海信原來并無冰箱產品,海信公司利用身的品牌優勢延伸至冰箱業,但投資冰箱生產線動輒幾千萬,成本過高,短期內無法收益。因此,海信集團根據市場情況,向各個專業廠家如科龍定向采購,統一冠之以“海信”之名。貼牌策略的最大優勢是貼牌企業(采購方)省去了生產、制造和技術研發的成本。對被貼牌企業(被采購方)則省去了營銷、傳播、運輸、倉儲成本。應是雙贏的結果。貼牌策略的劣勢是貼牌的雙方一般是競爭對手,如果同一產品在同一渠道出現,雙方不可避免的產生競爭。因此,實施貼牌策略的雙方,最好避免在同一渠道出現,同時,雙方的品牌定位應避免是同一消費層級,這樣,雙方或可減輕直接沖突的可能。
七、聯合品牌策略;
聯合品牌策略一般是指兩個不同企業之間由于戰略從組、并購、控股背景下,出于品牌戰略的考慮(新品牌市場認知度不如舊品牌,舊品牌雖有一定的認知度,但品牌趨于老化),臨時性的品牌輸出策略;如國內家電業巨頭TCL彩電剛進入河南某市場時,兼并河南某廠“美樂”牌彩電品牌,由于“美樂”在該地具有較好的知名度,因此,兼并后重新對外輸出的品牌名(過渡品牌)便是“TCL-美樂”。聯合品牌策略的優勢是即可保留原有品牌的較高市場認知度,又可避免新品牌鮮為人知的現實。使品牌的對外輸出保持一個臨時性的平衡。同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重新塑造品牌帶來的資源投入和風險。聯合品牌策略的劣勢是品牌名輸出過長,品牌個性及品牌戰略要求重新定位,被購并的品牌也只是臨時性借用半個空殼,同時,聯合品牌終將過渡到購并方為主導的新品牌。因此,企業在實施聯合品牌策略時注意因勢利導,適時的起用聯合品牌之中的一個品牌作為新品牌;
八、本土化品牌策略;
本土化品牌策略是指企業開拓新的區域市場或國際市場時,迫于當地環境壓力(如商標被搶注,現有品牌不適合當地文化,如廣東話“九”與“狗”諧音,伊斯蘭教奉豬為神明等),不得以改品牌以適應本地文化的行為。如國藥第一品牌“同仁堂”在很多國家被搶注,所以“同仁堂”藥業要想進軍海外市場,必須得另起新名??煽诳蓸愤M入中國市場,為了適應中國文化也起了一個非常中國化的名字“可口可樂”和原英文商標同時使用,業界認為可口可樂這一中文譯名音形義俱佳,為可口可樂開拓中國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本土化品牌策略優勢是由于新品牌名能融入本地文化,所以易于為當地消費者接受。劣勢是有時是放棄了原品牌的號召力,重塑造一個新品牌。因此,本土化品牌策略作為非常規手段不宜常用,除非面臨較大的文化差異等不可抗拒因素。最好的辦法還是“國際化品牌,本土化溝通”。
九、無品牌策略;
無品牌策略是指企業對自身生產的產品不使用任何品牌名。我們所熟知的杜邦公司就是一例。杜邦公司在能源、化工方面一直是高技術的擁有者,同時更是著名品牌如可口可樂公司、阿迪達斯體育商的原材料供應者。杜邦公司在這些原材料上均隱去企業名,更無商品名。無品牌策略主要優勢主要是可以減少經營管理費用。 劣勢是因為不為消費者所知,產品推廣時渠道阻力較大,渠道公關成本可能較高。因此,無品牌策略的產品主要見于一些原材料生產商或是生產技術簡單,消費者選購時重質量輕品牌的小商品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