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費用與效用的價值關系
“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價值首先是用來解決某種物品是否應該生產的問題,即這種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償生產費用的問題。只有在這個問題解決以后才談得上運用價值來交換的問題。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決定它們的比較價值的決定性因素。”――恩格斯
代價補償價值論認為,價值是效用及獲得效用的難易程度。按這個理論,價值具有兩個意義:效用與獲得效用的“難易程度”,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效用與費用”;因為獲得效用的難易程度,也就是獲得效用所耗費的費用量。所以,代價補償價值論思想與恩格斯的價值思想相當吻合。代價補償價值論進一步認為,人們總是盡可能以最小的費用而獲得最大的效用,這構成了“價值”最重大的意義。這一點也由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所一貫主張:“社會主義經濟應從產品兩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分析起:價值是生產費用(勞動花費)對效用的關系;價值這個概念應貫穿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各個篇章: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果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紅線”。
但是,傳統社會主義并不能做到這一點,實現這條“價值紅線”;反而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在馬克思看來,它具有資本主義屬性)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以追求利潤為唯一自主動機的資本家,無形中總是被迫以最小的成本耗費來提供最好的產品。
在這里十分顯然,按恩格斯的思想,價值比交換出現更早,因此價值并不象人們通常所以為的,依賴于交換而存在;依賴于交換而存在的只是“交換價值”而不是價值。因為,按恩格斯上述的思想,價值首先用來解決某種物品是否應該生產的問題,即生產這種物品所獲得的自給自足的效用,是否能夠補償生產過程所耗費的費用代價問題。過去,在生產力非常落后的時代,人們辛苦勞作一年,產出不夠維持他們這一年的勞動生活,這樣,產出就不能補償相應的代價耗費。此時根本不可能有剩余產品用以交換。要想交換,產出必須大于對生產勞動的耗費補償。這體現了以盡可能小的費用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用的思想。
今天,人類生產力隨著科技發展而得以大大提高,使我們只需用極少一部分產出,就可以補償勞動過程中的勞動耗費,維持人們的必要性生活。剩余大大增多使得人們可以維持一種享受性生活,這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標志。
恩格斯的這個價值思想雖然出于人類的簡單生產活動,甚至出于自給自足的生產活動,但它對今天的大規模專業生產同樣具有基礎性意義。今天的專業生產,基本上不以自己生產的產品來衡量對自己的效用;有可能,自己生產的產品對自己根本沒有任何用處,因此談不上它們對自己的效用問題(比如制造現代武器的人,根本不用這些武器對自己的效用來衡量它們的作用)。但是,通過市場交換機制所牽涉到的整個人類社會的效用補償問題,就與相應的生產費用相對應。比如,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所耗費的費用,不是通過自給自足來補償,而是通過交換來實現補償。而它們之所以能夠實現交換,即能夠使人購買它們,就是因為它們對購買它們的人們具有效用,這些費用被購買這些效用的人所支付,從而完成恩格斯所說的“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償生產費用”的問題。因此在今天大規模專業生產的時代,恩格斯的價值思想同樣成立。